赛道成秀场!!变味的马拉松为啥在国内越来越臭?

凛冬已至,马拉松的热度却丝毫没有因此打上折扣,11月下旬,湖北咸宁举办的一场马拉松,竟把人体彩绘模特搬上了赛道,一场“辣眼睛”的时尚大秀,就这样在马拉松赛道旁上演。



赛事当天,多名女子上身赤裸,涂着人体彩绘站在马拉松赛事的起点处,美其名曰“为即将开跑的比赛营造声势”。无疑,咸宁马拉松此举赚足了眼球,一时间,这些人体模特的图片在各大网络新闻中大肆传播,甚至有摄影师将模特的胸部打上马赛克,也让无数网友直呼“辣眼睛”、“低俗”。

打着全民健身口号的马拉松日渐沦落为秀场,这精彩程度毫不输给风靡一时的维密秀。拥有24年历史、代表时尚界最顶尖风向的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,在越来越多网红的“入侵”下变了味,在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等多重压力下,维密秀已于今年11月宣布取消。而近年来充斥着铜臭味和流量的马拉松赛事,如不加以整改还能任性跑多久呢?


维密大秀已经被取消

随着全民健身事业蒸蒸日上,近年越办越火的马拉松,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参与健身的重要途径,而在全国各个城市不断涌现的马拉松赛,已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一张名片。

近10年,马拉松在国内井喷式发展,2010年,全国只有13场马拉松赛事,2011年22场,2012年32场,2013年45场,2014年则在50场以上,马拉松赛事以年增长约10场的速度飞快蹿升。但随着“46号文件”的发布及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,2016年这一数字激增到306场,到了2018年,国内举办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到1581场,全国有583万人次参加,285个地级市举办马拉松赛,占到全国地级市总数的85%。

遍地开花的马拉松办赛门槛越来越低,场内外奇葩事件频频发生让人啼笑皆非。






在今年9月举办的程度双流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中,竟有两位女选手骑着单车就上了赛道,一名大妈面对镜头,竟然还大方地打起招呼。去年11月的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上,也有一位女子骑着共享单车参赛,而这位女子在赛后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发朋友圈炫耀,表示“自己感觉好拉风”。



去年9月的北京马拉松上,更是发生了不堪入目的“袭胸门”,当时号码为A3555的参赛选手,在跑过啦啦队的时候,将手伸向了赛道边一名啦啦女郎的胸部,并在事后一脸笑容的延长而去,赛场周边观众拍摄的视频显示,这是一次实打实的“咸猪手”。







赛后,这段“袭胸门”的视频一度在网络上疯传,该跑者的个人信息也遭到人肉,然而,该陈姓跑者却在朋友谋划的危机公关下,对自己的咸猪手行为强行抵赖,并表示“我是想和她击掌,她好像躲了一下,没有接上。”并表示“我又没有做什么,大不了以后不跑马了。”

这一系列的恶俗行为,折射出马拉松产业大热下,鱼龙混杂的参赛者中,参赛者素质的低下。而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,不少参赛者为了“朋友圈里晒一晒”,在熟人社会里赢得“脸面”,从路跑小白摇身一变成为马拉松参赛者。




而在几天前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中,怀孕8个月的40岁孕妇黎莉莉历时5个多小时完成了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的比赛,在使该孕妇红遍网络的同时,也引发了一波“孕妇该不该跑马”的争议。

赛后,黎莉莉在采访中表示,自己不是普通的跑者,是精英跑者,对于孕期跑马做了充分的准备,并表示“身体是我自己的,我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。很多批评我的人,有一大半没有怀过孕,另外一大半没有跑过步。”可是这位跑友有没有想过,如果一旦意外发生,谁能为这个不堪设想的后果埋单呢?马拉松作为一项挑战极限的运动,从医学角度而言怀孕八个月的孕妇跑马是否违背医学原理呢?

在今年的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,有一位跑者在内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跑步,最终边跑边拉。跑者吴向东赛后也在社交网络中表示,“释放完了就是舒服,冲刺都有劲”。此外,名为“Max Cai”的跑者在上马跑到38公里时突然昏厥,万幸当时身边有三位医生跑友及时救治,最终转危为安。我们在为这位跑友感到庆幸的同时,是不是该反思,起跑前我们应该量力而行,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。




去年的上饶国际马拉松赛事中,赛道上竟出现了“奔跑的垃圾桶”。原来,主办方为了宣传“垃圾不落地”的公益活动,让工作人员穿着垃圾桶的服饰踏上马拉松赛道,这一举措的确收获了足够的眼球,但也有网友指出,如此的做秀行为出现在马拉松的赛道上,是不合时宜的。






与之类似,马拉松也催生了一波热衷于cosplay的“秀场”跑者,这波愈演愈烈的作秀之风,让马拉松赛场变得堪比维密大戏。



除了参赛选手的各种“不专业”,赛事组委会的各种骚操作,也不断刷新着外界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认知,早在2010年的北京马拉松上,就出现由于移动厕所数量不足,而导致部分业余选手随地小便的“北马尿红墙”事件,近年来,尽管赛事的硬件设施提升了,整体服务却仍有不足,今年10月的襄阳马拉松,就有志愿者称领到变质面包,“连拆3个都发霉。”

可以说,马拉松在资本和产业的风口之下,赛事的数目年年攀高,问题却是变着花样儿出,究竟是什么,让马拉松这盘大菜渐渐的“变了味”,而且还往越来越馊的方向发展呢?






钱当然是绕不开的,马拉松之所以能铺天盖地,利益驱动当然是最直接的,换句话说,这玩意儿太赚钱了。一场马拉松赛事,所带来的利润高的可怕,据悉,2013年的杭州国际马拉松,直接带动周边的餐饮,住宿等一系列产业的大幅度营收不谈,1200万元的成本费,算上冠名费、顶级合作伙伴、官方赞助商,报名费等一系列收入,总营收可超过2000万元,毛利润高达67%,动辄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收入,这样的赛事到哪都是香饽饽。

借马拉松大力打造城市文化,也是近来越来越多的县市区“赶时髦”举办办赛的原因,云南昭通水富县由于赛道面积不够,主办方为了蹭马拉松的热度,硬生生的设计出了国内首个“跑两圈”的马拉松。地处山区的贵州省镇宁县原本不适合办马拉松,却强行“碰瓷”黄果树瀑布,搞了一出“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”,令人啼笑皆非。

如此生拉虎皮做大旗,而完全无视环境承载力,打着全民健身旗号谋求赛事经济利益,此举完全出自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,也让许多业内人士呼吁,政府要撇去主导者身份,让马拉松回归体育本位。

在主办方大肆包装和宣传下,马拉松已然成为一项高端人士必做的事情,为了朋友圈发发图,满足一下虚荣心,未经充足准备就仓促上阵,成为不少跑马者的真实写照,更有网友把马拉松总结为,“一项被虚荣心严重注水的运动。”






有关马拉松“降温”的口号喊了很多年,各方关于赛事的整改意见众说纷纭,无论如何,这片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泥潭中,是时候提高一下准入门槛了。






首先地方政府需改变传统的“衙门思维”,理性的看待马拉松赛事。如今的马拉松,已然在愈发向“形象工程”转移,各地政府均将借马拉松大搞“节庆经济”,将办赛视作是对外宣传本地风俗文化的跳板和捷径,更有一些不懂体育的官员对赛事本身大加干预,这样包装出的赛事往往与体育本位渐行渐远,搞出一系列像“人体彩绘”一样的争议事件,最终只会打烂了好牌,失掉了口碑。

唯有让专业人做好专业事,让民间资本全方位接管赛事运营,让赛事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良性发展,政府做好服务者,当好监督人,演好协调者,才能让赛事回归体育本位,让赛事更加纯粹。

除了手握实权的政府部门,赛事主办方更需要把浮躁的心沉下来。一方面,制定更加灵活的比赛机制,更好地调动参赛选手的积极性。另一方面,要尽心尽力扮演好“服务者”的角色,充分保障好参赛者、志愿者、工作人员、赞助商的各项权益,莫让“北马尿红墙”和“志愿者面包发霉”等事件再次上演。



对于那些赛事中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而言,也是时候冷静冷静,量力而行参加比赛了,更何况,现如今打卡拼步数拼速度蔚然成风,跑友头脑一热蹬上鞋子就开跑的跑友三思后行。毕竟运动诚可贵,生命价更高,莫让台湾影星高以翔综艺活动中体力透支意外猝死的悲剧,在现实的马拉松赛道中上演了。

这项承载着古希腊战士血与忠魂的严肃运动,本意是促进全民健身,但扪心自问我们在拼命奔跑的同时是不是已经忘了初心呢?

推荐阅读